“互联网+”环境下新形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
主讲人:裴世鑫
课程简介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让教师对学生有了可量化的了解,可以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难点,让“沉闷”的课堂有了活力。可以说,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作为教学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建设显然没有跟上“互联网+教育”的步伐,学生一边访问着线上课程资源,进行线上学习,一边使用着传统教材的情况普遍存在。建设新形态教材,实现在线资源与“教材”的无缝对接,将是“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对教材建设的必然要求。本课程中,主讲人以“‘互联网+’环境下新形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为题,从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建设依据、建设方法和新形态教材的应用四个方面来作阐述。
课程时长
109分钟
课程提纲
一、什么是新形态教材
1.教材的发展
2.新形态数字化教材的呈现形态
3.新形态教材的两个显著特点
4.概念界定
二、为什么建新形态教材
1.新形态教材是走向无纸课堂的必然环节
2.建设新形态教材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3.建设新形态教材是适应新时代教材建设的需要
4.新形态教材是适应“数字土著”学习特征的需要
5.建设新形态教材是利用高质量在线资源的需要
6.建设新形态教材是夯实教育“新基建”的需要
三、怎样建设新形态教材
1.传统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
2.用新形态教材实现传统教材与线上资源的统一
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基础
4.我的在线课程
5.线上课程的结构与组成(建议)
四、如何应用新形态教材
1.传统教学的“痛点”
2.“混合”教学的优势
3.实验课“五轮混合激励”教学模式
4.理论课线上线下“五轮混合激励”教学模式
5.疫情下线上“五轮混合激励”教学模式
6.“五轮混合激励”的实践意义
7.理论课教学改革效果
了解教师
裴世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负责人,首批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物理》负责人,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文科类物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理科教学督导组组长。先后在江苏省微课教学比赛、江苏省微课程教学比赛、江苏省基础物理讲课竞赛和江苏省移动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先后五次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授予“教学十佳教师”,七次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优秀奖。主持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2部。